一位中国广播人的海外印象

嘉宾:戴以戎

主持:林  白

责编:卫  东

主持人林白:各位好,欢迎收听《海外来风》,我是林白。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为大家请到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她也是广播人,是一位杰出的广播界的女性,她的名字叫戴以戎,你好。

戴:林白你好。我离开话筒差不多一年多时间了,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去英国留学了,没想我回来第一次做节目就是和林白一起。

林:我也很高兴,我知道我的收音机前有很多听众,同时也是你的听众。戴以戎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著名的主持人,确实是一位资深的广播人。我和她会是老朋友也是因为她从前也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过节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同事,今天终于有机会我们俩一起做一个节目了。

戴:也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国外的一年让我对广播又有很多新的看法。

林:对,今天我们就是想请戴以戎给大家讲讲在国外留学这一多年的经历以及对于广播的反思。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这次去英国学的什么专业?

戴:跟传媒有关,学的是传媒管理。对我来讲传媒管理也是崭新的开始,因为做了这么多年节目主持人,作为我自己会更关注节目的内容,怎么更好听。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当你有机会出去学习——我也考虑过到国外学习什么专业,因为英国也有专门的,很好的做广播的学科。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主持人、记者,但是我想可能会缺少传媒管理方面的东西,所以我想选择这个。

林:这是一个特别的专业,我相信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经常从我的节目里获得关于出国留学的各种信息。传媒管理,很诱人的名字,它学完之后能做什么呢?

戴:出去以后我才意识到我的准备不是非常充分,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专业很好,现在大家都在念MBA,我觉得传媒管理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等我到那儿去之后才发现你原来所有的经验只不过是传媒管理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你去了之后还要读很多课程,像金融、战略等等,最主要的还有媒体经济学。

林:媒体也有经济学?

戴:那当然。

(音板:媒体管理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媒体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媒体经济学,媒体法规,媒体环境,媒体知识产权,及MBA的基础课。)

戴:因为我是学文科出身的,我原先的专业是国际新闻,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林:对,你说要学金融,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数理方面的东西。

戴:对,所以压力真的很大,而且在美国的一些学校是学分制,你修满这么多学分就可以pass了,而在英国,在我的那个学校,它是单科结业的,如果你没有通过,你没有及格,那就意味着你不能毕业。我的同班同学就有这样的,第一个学期没有考过就回家了。

林:这么残酷啊?

戴:因此压力很大。

林:小戴,其实现在在国内,对于英国留学是非常关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选择到英国留学,我也收到听众来信,说在英国能够拿到硕士学位,他们很想知道它的含金量如何,有的一年就能拿到,是不是有很大的水分,听你这么一讲,实际是非常严格的。

戴:英国的学位从某种意义来讲我觉得不是很好读的,很多人去美国是因为读它的工商管理,美国的商业学校是世界一流的。英国其实也有很多专业,英国也是非常出色的,尽管英国的学期是一年,但是实际它是压缩了课程,你的压力反而会更大,如果你真正能够通过,你的学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林:你的同学都是来自什么行业呢?

戴:我们是一个国际氛围,我们班有23个,是历届比较多的。这23个同学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说实在的,英国学生只有一位,其他的都是来自美国,俄国,西班牙,希腊,挪威,还有非洲的,印度的,新加坡的,而且都是有传媒背景的,他们至少都是工作过的,至少有两年的工作经历——因为你在上学,你想学传媒管理,它要求你有一定的从业经验,要不当你做很多案例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茫然。

林:这么多不同国家背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但是都是从事新闻行业的人聚在一起,我想非常有意思。

戴:对,非常热闹。在国外上学除了老师讲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实际你跟你同学是各国文化或者传媒信息的交流,在各个国家他们是怎么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你也可以从中了解到传媒的发展和趋势。

林:这么多同学在一起做演讨会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吧?

戴:最大的问题你可能都没有想像到,是语言的问题。首先毫无疑问地说到英国大家是需要讲英语的,但是我去的学校是在苏格兰,大家都知道苏格兰英语口音很重,我的工作环境都是各种各样的外国人,也是因为我们做传媒,接触的外国人语言都非常标准,我以为我去那儿没问题,结果一去发现问题大了。

林:真没想到,国际台著名的女主持人英语呱呱叫,到了英国居然会碰到语言的问题。

戴:他们说你的英语好,但是我听他们的英语有困难,因为有的老师是当地人,他讲课有可能有口音;还有同学,同学有来自新加坡、印度的,非洲的,他在语言表达上,尤其是印度的同学,他的英文虽然是官方语言,他的语言很流利,但是他的口音很厉害。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讨论的时候,我记得我是第二个说话的,——我一向很积极说话——我说完老师说:“ok,他刚才也讲到这一点了”,但是我刚才根本没有听明白他讲了什么。

林:有这种事?非常有趣,你会听到各种方言式的英语?

戴:对,在一起讨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你不能100%的明白,但是知道他大概要讲什么。

林:你说到印度同学,我也有机会出国参加一些会议,接触过印度人,在我的印象中,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总是最踊跃,但是他们的口音又总是最重,那简直是对你听力的巨大考验,但是我还是很欣赏他们勇于参与的精神。在会上,不管他们想好没想好都会举手,站起来就会说很长时间,当时我想这是不是不慎重?后来我想无论他慎重不慎重,至少他抢到了说话的机会。

戴:确实是这样,当你出国,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方面他也希望学生踊跃发言,这样能造成一个氛围,有一个很好的交流的机会。中国很多数的学生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他们很刻苦,很用功,但是讲话很少。

因为课业很重,平常每周你上完所有的课已经很晚了,到那儿读书是没有周末的,你要看好多书,读好多东西,根本不可能说这个周末我就休息了,去哪儿玩了。以前我还想我能够处理好那些事情,但是后来觉得压力很大,老师给你开的书单很长很长,而且他们也明白你是读不完这么多书的,但是他还是要让你尽量多的去看很多东西。我们的时间也非常严格,说四点钟交论文,一定要在这个时间前交,要不你就没有成绩了。

每次我们交完论文都会去聚会,我记得我们第一次交完一篇论文非常开心,就到当地的一个饭店学跳苏格兰舞,很有意思的。

林:是的,但是在我印象里都是穿着苏格兰裙子的男人在跳嘛。

戴:女的也跳,好多苏格兰舞蹈都是男女一起跳,他需要很多人,有的是一个男孩儿带两个女孩儿,或者反过来,因为它有很多很多种类。我们在那儿学得非常有意思,我们一个美国的同学,当时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他们说你为什么会选择到苏格兰?他说因为我热爱苏格兰的舞蹈,所以来到了苏格兰。

林:说到苏格兰,我的脑海里马上响起那风笛的鸣响,非常美妙的音乐,你有机会到那儿学习和生活,虽然听你说学习很苦,没有时间玩——

戴:但是还是有机会。

我不知道你和我们的听众朋友有没有看过一部《勇敢的心》,实际我刚好在《勇敢的心》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在苏格兰中部,它就是在爱丁堡和阿斯科之间,从地图上看绝对是苏格兰的中心,你从电影中也能感受到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他是苏格兰的民族英雄,他的纪念碑就在我们校园后面。

林;你们是在苏格兰的心脏,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格兰,也许它的地理,它的人民,它的风情。

戴:大家想到苏格兰就会想到风笛,你有非常多的机会,比如上街看到他们穿苏格兰的短裙表演风笛,有一些正式的场合或者一些纪念日,你经常可以看到。苏格兰人是非常热情的,英国是一个岛国,苏格兰在它的北部,如果你到伦敦和到苏格兰,人给你的感受是不同的,苏格兰人是非常热情的,尽管那儿天气是多雨的,可能看到太阳的日子很少。英国人一到假日就赶紧晒太阳,像西班牙这种地方晒晒太阳,但是在放假和读完书的时候你真会觉得是很享受的,因为它的天气是很好的,苏格兰夏天最高气温白天也就20度吧,非常湿润,但又不很热,而且那儿有著名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很好,那儿好像是没有被污染的地方,你能看到很多自然的美景。

林:不错,苏格兰的男人现在还穿着裙子吗?

戴:你在那儿走很少看到他穿裙子,除非在旅游的景点有一两个为供游人拍照或者表示他是苏格兰人。会有年纪大的老人,你能看到。偶尔我们去学跳苏格兰舞,有些小伙子会穿苏格兰短裙,或者在大的庆典上,他们会盛装。苏格兰一身行头,就是男的身上穿的,非常非常贵, 如果你都全身武装,将近一千英磅。

(音板:与国外更多大学所实施的学分制有所不同,英国斯特林大学实行单科结业制,传媒管理专业教师课堂多采取答疑的形式授课,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大量相关书籍,课程设置多,课业难度比较大,那么,戴以戎在斯特林大学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她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宜攻读传媒管理专业呢?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

林:小戴在英国风笛的氛围中学习了一年,而且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不同国家的同学,我还想接着问,他们都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你们彼此之间也会交流各自的背景和经验,在交流中你觉得他们与咱们,与你,与咱们国内的新闻工作者区别在哪里?

戴:我们说到传媒,它是非常多样性的,有的同学有做报纸的,有做电视的,有做电台的,还有做杂志的,还有做电影发行的,还有做网络的,另外还有稍微偏一点转向的,他原来是做公关的,相对来说他是跟传媒发生关系,他对传媒发生了兴趣, 是非常多样化的一个班级。

林:这也充分说明了你所学的这个专业对各行各业精英人才的吸引力,其实我们国家的传媒也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期,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认识的一些白领,他们都设想有机会能够转向传媒领域,这样通过传媒管理,一定会有助他们发展。今天我们很高兴请到戴以戎给大家介绍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也不是这么容易学下来吧?

戴:是有压力,但是没有压力你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要这个压力是你能承受的。当然我也有同学承受不了这个压力中途退学的,她觉得自己非常热爱,但是你光热爱不行,需要做,最后连她平常交的作业都没能做完,她刚好是我的室友。

林:她是哪儿人?

戴:台湾人。

林:很遗憾。我都能猜到此刻听咱们节目的听众的想法,他们下一步会给我写信,他们要求读这个专业,应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年轻的学生刚毕业,甚至有些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中学就出去,他们有可能就开始沿着这个方向学,还是需要先有一些从业的经验?

戴:但凡和管理相关的专业你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是非常需要的,尤其现在有些孩子直接读大学,我觉得现在家长也应该慎重考虑,是不是出去读大学就好,比如很多人出去读MBA,研究生,或者PHD博士,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够成熟了,能够处理在海外很复杂的情况。如果你年纪太小,你的自制力会差一点,因为在国外如果父母经济条件很好,因为他没人管束,在国外是一个很自由的环境,你不去读书老师是不会管的。

林:真是一个大问题。你刚才说必须有两三年的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是不是指必须有传媒领域,现在有很多从事别的行业的年轻人,如果他们对本职工作不满意,想往这边转,他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学习你的专业从而跳到这个领域呢?

戴: 也不是说完全不可以,比如你学媒体经济学,它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广告,电视,还有报纸,杂志,电影,整个传媒业的战略。当你在考试的时候你没有一两门了解的东西会很辛苦,因为它所有的进程都很快,你在这么短时间内要了解这么多东西,看这么多书,如果你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比如你不管做广播、电视还是报纸,对广告都会有一定的认识吧;如果你做平面媒体,至少对报纸杂志有一定的认知,同时牵涉到广播。你有一定的积累会有目的的学习,它不单单是一个学生,在国外它不主张你很盲目地学习。中国的教育可能跟国外的体制是不一样的,在国外要求你很主动地学,你有什么疑问自己先读书再讨论,老师是解疑的人,而且老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在传媒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林:我没理解错的话你学的这个专业可以称为媒体业的MBA?

戴:可以这么说。

林:非常有趣的专业,我都有点心动了。先不说我的问题,回到一年半之前,在国际台,我有一天找你借CD,听你偶然提起可能会到国外学习一下,我当时心里还想小戴想法也挺多,怎么可能,你工作忙成那样。更重要的是很多单位里面有些人出国是因为不如意,工作不够顺利,觉得屈才了,所以想换个环境。你不是,你也是电台里的领导,你做得很顺,我知道现在很多单位的领导也需要在学历上提高,要充电等等,但就很简单,我今年做过一期节目,现在国外有很多大学,在国内办班,你只要交足了钱就能拿到国外的学位,很多人就走了这条道路。我们且不评论他们的对错,但是真正花力量去冒风险,而且非常辛苦地去学习,甚至要中断自己的事业,这意味着:你的事业可能会更上一层楼,但也许你的事业就断了。我多少有点奇怪,而你最后还真的走了,现在你学成回国就坐在我的对面,我想知道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音板: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今日嘉宾戴以戎,戴以戎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是我国内地第一位双语节目主持人,曾于1997年赴澳大利亚主持音乐节目《轻松调频》,2001年赴英国斯特林大学攻读传媒管理专业。)

戴:当时说起来也有你说的原因,可能听众知道我是一个主持人,我每天还是在主持节目,其实在主持完节目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说到管理,像传媒行业,它都是由所谓的业务干部起来的,因为你做节目很好。 后来发现传媒也是一个商品,你在管理你这个节目、这个电台的时候,你也应该懂得很多经济学,你要去推广自己的产品,你光是一个主持人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做完几年节目以后我明显有被掏空的感觉,你不断做节目是需要你不断释放,释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感觉你突破不了自己了,你不断在重复自己,我心里就感觉很不舒服,我想停下来歇歇。有人也觉得我是理想主义者或者完美主义者, 尽管你不做节目了,但是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好像割不断的东西,我觉得如果我真得换一个环境,让我完全投入到这个环境中对我会更好一点,至少没有很多东西分你的心,你在这儿什么也不是,你从头开始,只是一个学生,这是需要转换的,我去那儿非常不适应,怎么一下就变成学生了。

林:你到那儿没人知道你做过什么,能做什么。

戴:对,刚开始大家也介绍自己,我也只能说我是一个主持人,大家还没意识到你很受欢迎,你有听众。你做节目,他们逐渐发现你的过程是我们做节目的过程,他们发现我特别能说会道,他们觉得很奇怪——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表达不会很好,我会找我喜欢的选题,这样你说话就会非常自信。一看你说话神采飞扬,他会觉得很惊讶,其实我们的背景大家都知道,但是他们需要一段时间发现你。

林:真是很有意思。 我做节目的时候有这样的状况, 我经常想我的听众会是什么样的人,我经常在脑子里变幻他们不同的面孔,有时候我希望他们是年轻的学生,有时候我眼前出现了很多焦急的父母的面孔,这时候我特别希望我们收音机前恰巧坐着许多地方电台的主持人,以及很多想做主持人的年轻人。因为我经常碰到一些年轻人,很有天赋,主持节目也很不错,许多人觉得这一行很好,很多人给我写信说“我是不错的”,但是这是不够的当然你满足于此也能应付,但也许我们还有别的选择,我们从挺不错的状态再提升出来我们才有突破,像戴以戎一样。

戴:你说得非常对,广播是一个“弱势群体”,你涉及电视可能光环会更大,但是光环越大的时候你可能会迷失自己,你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受欢迎的人,但你要知道,当你和你的听众交流的时候,你必须和他们站在同样的层面上,要尊重他们,而不是说我要告诉你什么,而不是说我比你有名,我是名主持,如果你这么做早晚会没有听众。

林:没错,这下大家会明白我为什么在节目一开始说她是一位杰出的广播届的女性。

戴:你这么说真是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林: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音板:您正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今日嘉宾戴以戎,戴以戎谈她的海外印象,欢迎您继续收听。

林:咱们接下来就说一下你说的“弱势媒体”,广播现在确实还是弱势媒体,你从事广播也这么多年了,而这次有机会到英国学习传媒,这中间肯定也接触到英国的广播业。

戴:对,为什么说它是弱势媒体,我觉得这是大家不能否认的现实吧,广播实际比电视的起步要早得多,电视后来发展也是借鉴了广播很多经验,比如后来有网络,都是从广播上发展而来的。我觉得进入到我们现在这个新世纪,你选择更多了,很可能将来都不能说哪个一定是主打媒体,大家都会选择自己更喜爱的,包括传统的电视都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因为现在有很多互动的,他可以选择,我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这样传统的电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也不能说弱势群体就不存在,比如报纸,比广播还早,但是今天还存在,那一定是它在社会中有它存在的价值。实际上英国是一个广播很发达的国家,当时BBC做起的时候是从广播起家,现在成了一个网络,包括广播和电视,而且在去年他们做收听调查的时候,听广播的人比看电视的人多。

林:你在英国我想也会有机会接触从事广播事业的人,你的印象他们的电台或者他们电台人员或者电台操作方式与国内现在的广播系统有什么区别呢?

戴:我觉得运作上有本质的区别。比如BBS靠收取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它的,虽然它不是商业电台,但是它也有新鲜血液,想办法来吸引新的想法,来保持常新。它并不是靠吸引广告客户来维持。当然它同样在自己的体系中也有一个竞争,因为它是有一定费用支持,通常在那儿工作的人工作相对会稳定,但是并不是说你就能一定能在这儿呆着。因为他的钱是稳定的, 所以能保证他吸引到好的节目制作人,好的节目主持人;他另外还有一大类广播是纯粹商业的,他的市场推广,他自己的形象就非常重要,因为他要吸引广告商往里投钱才能生存,如果没有广告或者广告很少就不能生存下去,因此他们也会想很多方法,没有钱的小的电台也会用它非常独特的方法来吸引听众,如果他很有钱, 也可以用大手笔来做。所以他们跟我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林:这也是很让人吃惊的事情,英国的公众喜欢广播甚至超过电视,这在我们这儿还是不可想象的,你在英国一年对英国广播的了解,你觉得国内广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戴:英国的经验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像美国传媒也是非常发达的,但是美国本身是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跟我们目前还是有一定差距,比如BBC,我们当然不是靠收听费来生存,但是从架构上能够借鉴的东西更多一些。

林:现在各地的广播电台也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努力来促进我们的市场,在许多地方也取得了突破,据说有些地方的城市台也办得相当不错,甚至在各别城市也出现电台火爆超过电视的场面,但是从整体来讲,在我们国内广播业还是需要更加努力,广播人还是要继续努力振兴广播事业,让更多人来听广播。

戴:现在英国很多年轻人是在户外的,他也愿意自己驾车,一有时间就出去玩,自然他与广播亲近的机会就比电视多得多。从我国的情况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开车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将来闲在家里看电视的人会少一些。

林:说到开车,你不可想象司机会看电视。

戴:也不允许,会发生交通意外。

林:广播会更便捷, 许多开车的人喜欢听广播,开车的人往往有比较强的购买力,就意味着广播会有更大的商业价值。

(音板:介绍英国的广播如何运作,分析中国的广播优势在哪里,欢迎您继续收听《海外来风》,今日嘉宾戴以戎。)

林:在今天,成为一个主持人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甚至将来也会出现很多双语主持人,给这些年轻人一些建议好吗?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

戴:你要由衷地热爱主持,而不是说为了出名,好多人认识我——你如果那样想可能对你将来更上一层楼有一些障碍。首先你要摆正自己,我真是把它当成一种兴趣,因为是兴趣,你才不会觉得苦,因为本身是你喜爱,你就不会介意你额外付出的很多努力;另外就是丰富自己,当一个主持人别想那么风光轻松:就在那儿坐着说说话。其实说话是你付出的过程,因为主持人是要把握现场,掌握节目整个的气氛,你说话要非常有分寸,你能把这个场合控制得非常好,这是需要锻炼的,不是像想像的那么容易。

林:而且最好不要抱着虚荣心来做这个事情,这实际对不起听众。那么多人在听你的声音,应该做出让他们满意的东西。

好,各位听众朋友,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到今天就结束了,我想很多听众朋友会非常开心的听到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声音,她就是戴以戎,一位女广播人,如果大家想联系可以把信写给我们,我们转给她,也可以你们直接听她的节目,到时候会有机会跟她联系。主持人林白代表责任编辑、制作人卫东感谢你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文章关键词标签:52

相关阅读:
常用网页
度量衡换算
论坛交流
会员注册
其它外贸信息
商家信息
公司
出口货物
供应链
Email:info@loveusd.com
Call: 86+153+222+54040
Fax: 86+
QQ: 935464818

咨询和建议

咨询和建议

欢迎您给我们任何建议和咨询

尊称: 电子邮箱:

国家:

电话: 内容:
Copyright © 2020年 ,中国爱美元进出口贸易专门网站
致力于中国国际贸易科技文化合作